【聚才论道】
放眼全国,近年来,一大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正加速推进,一大批新工科相关专业蓬勃兴起,造就了一大批新工科人才。所谓新工科人才,即适应新发展需求而培养的复合型、创新型、战略型工程科技人才,是国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资源。
立足新发展阶段,需不断涵养新工科人才成长沃土,充分激活新工科人才的内生动力,才能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,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,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以产聚才、以才促产
培养更多新工科人才,离不开深化以产聚才、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。要紧紧依托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,精准定位人才需求,同时发挥人才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,形成产才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。
在以产聚才方面,着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,通过优势产业吸引集聚新工科人才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技领域,规划布局未来产业,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。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,鼓励新工科学者通过“双聘制”服务多区域,如中西部高校引进东部地区的院士担任首席顾问;在北京、上海等科创高地设立中西部“人才飞地”,形成“西才东育—东智西输”的人才循环网;促进人才资源在关键领域、重点区域高效配置。营造一流的产业生态,完善子女教育、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,实现“筑好黄金台,引得凤凰来”。如安徽合肥通过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产业,建设“量子大道”,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,吸引了众多量子信息领域新工科人才,形成“产业聚人才”的典范。
在以才促产方面,鼓励新工科领军人才开展颠覆性创新预研和前沿技术转化,将资源配置重心从短期获益转向长期价值锚定,助力技术创新。同时充分发挥高层次新工科人才的引领作用,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精准对接、融合发展,带动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转型升级。建立健全顶尖科学家在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中的核心决策和主导机制,赋予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资源配置权。如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作为电池领域的专家,不仅引领企业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,更带动了整个中国锂电产业链的崛起,吸引了大量相关领域的新工科人才聚集福建宁德,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。
构建激发新工科人才活力的创新生态
培养更多新工科人才,离不开构建激发新工科人才活力的创新生态。要在政策牵引、评价激励、环境塑造等方面精准施策、协同发力,释放制度红利。
在政策牵引方面,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高等教育的制度性衔接,将新工科建设纳入教育强国战略规划。通过立法保障产教融合的权责边界,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税收优惠、知识产权分配等实施细则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,鼓励高校在学科设置、经费投入、平台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。设立新工科建设专项基金,重点支持未来技术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办学实体,推动高校科研设备与产业技术平台的共享互通。
在评价激励方面,将技术成熟度、产业贡献值、成果转化率、社会服务力等指标纳入新工科人才评价标准,破除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的顽瘴痼疾。建立与价值创造评价相匹配的多元激励机制,探索建立面向新工科人才的国家级、省部级荣誉奖项,提升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,在资源配置、发展通道、收益分配上实施支持政策。
在环境塑造方面,营造开放包容的科研文化,倡导“兴趣驱动、个性培养”的创新生态,形成鼓励创新、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,为新工科人才敢闯“无人区”提供精神力量。可探索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、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等方式,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,鼓励更多有为青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、当主角。
强化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
培养更多新工科人才,离不开强化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。亟须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、产教融合深度推进、培养路径终身贯通等方面深化改革。
在学科专业动态优化方面,构建“产业需求研判—学科动态布局—资源精准配置”三位一体的专业优化机制,推进“新专业建设、专业建设新要求、交叉融合再出新”,淘汰滞后专业、布局未来学科,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变革的同步迭代。同时,打破传统课程壁垒,构建跨院系、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,打造特色优势新工科课程集群,如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、生物信息学与工程哲学等交叉学科课程。
在产教融合深度推进方面,深化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构建“企业出题、校企共答、市场验题”的协同育人机制,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、共享知识产权、共担研发风险、共促科研人员双向流动等,推动校企从“订单式合作”升级为“创新共同体,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同频共振,打破传统校企合作的表层化困境,使教育过程直接嵌入技术攻关链条。比如,教育部—华为“智能基座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、腾讯犀牛鸟开源人才培养计划等,通过共建实训基地、联合研发项目、设立产业教授岗位等方式,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,让人才在解决“真问题”中锤炼“真本领”。
在培养路径终身贯通方面,要从“分段培养”转向“终身学习”,建立涵盖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及职业继续教育的贯通式成长通道,建立健全模块化、可迭代的学分银行、微证书等制度,推动终身学习、终身教育,提升人才动态响应产业变革的能力,实现人才能力与技术演进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综上所述,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。不断涵养新工科人才成长沃土,有助于加速锻造一支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新工科人才大军,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,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。
(作者:李天丽 郑传芳,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、教授)
卓信宝配资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网站-炒股配资平台开-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